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惨败,成为了中日两国国力逆转的分水岭。提到甲午之战失败的原因,许多人会提到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。但事实上甲午战争中,日本在各个方面都占据绝对优势。比如在情报这一看不见的战场,日本就取得了单方面碾压的优势,清政府在日本人面前几乎没有任何秘密可言。回顾当年日军如何取得对华情报战的优势和私募做股票可靠吗,也让我们更加警惕今天日本人在我国的间谍行为。
日本开展对华情报战,获取了大量军事机密
中国有句古话:知己知彼百战不殆。而日本人为了能够在甲午战争中战胜中国,对华开展了超过20年的情报战。公元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,并将扩张的矛头直指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。但那时的清王朝对于日本人来说,无异于一个庞然大物。要想通过正当手段击败中国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于是生性卑鄙的日本人一面全力发展军力,一面不择手段收集中国军政方面的情报。
1871年9月13日晚清重臣李鸿章在天津,会见了日本天皇的特使伊达宗城。二人签订了《中日修好条规》,相当于在国际法层面正式建交。当时李鸿章根本想不到,《条规》中日本政府各种称赞中国。表示要世代与华友好,都是为了麻痹清政府。第二年日本近代著名间谍,池上四郎就踏上了中国土地。他发现傲慢又愚蠢的清王朝官员,对日本人在华活动几乎没有限制。1873年掌管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的山县有朋,正式制定了对华情报战略。并派遣6名军官化装进入中国,分别收集地理、水文,驻军等方方面面的情报。日本间谍机构还在上海租界内建立了”日清贸易研究所”,在中国人眼皮底下培养间谍。到了1880年日本军官,都拿到了一本《邻邦兵备志》。这不但使他们能够针对性的做对华战争准备,而且也逐步认识到日本军力将逐步超越中国。从而使其侵略中国时,不再有任何畏惧感。
展开剩余83%相比于陆军,日本海军的步伐慢了一些。直到1884年海军省成立军事部,才专门设置机构对华刺探情报。但相比于陆军间谍在中国几乎无所不查,海军所收集的信息针对性更强。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军,日本就派“大和”号炮舰观摩北洋水师第一次会操。之后日本海军又派关文炳化妆成商人,对北洋水师驻地威海卫周边地理情况进行探查。关文炳敏锐的发现,山东半岛东南角的荣成湾非常适合登陆。1894年5月北洋水师第三次会操时,日本又紧急派出“赤城”号炮舰前往观摩。得出了“北洋水师成军6年未添新舰,演习时经常弄虚作假”的结论。从而使联合舰队司令部,敢于同北洋水师进行舰队决战。
昏聩的官员轻视日本,有用书籍还不能出版
作为甲午战争另一当事方,清政府却对日本人的侵略野心几乎麻木不仁。清王朝在近代史上最令人诟病的一点,就是其顽固的以“天朝大国”的心态对待其它国家。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后,才不得不承认西洋人在科技方面确有优势。却仍然坚持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”,拒绝就制度层面做出任何有益的改良。而日本搞明治维新后,包括李鸿章在内的清朝官员。竟然认为日本人抛弃祖制,全面西化有内乱亡国之危险。故而到甲午战争之前,一直没有将日本视为强敌。
但凡事都有例外。1877年晚清著名学者黄遵宪东渡日本,担任中国驻日本公使馆参赞。他一下船就发现明治维新仅过了十年,日本就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东京宽敞的街道,众多新建的西洋建筑。穿着西式服装以西礼交往的官员和富商,俨然有一股向西方强国发展的趋势。黄遵宪熟读历史,他清楚日本曾经两次试图向大陆扩张,故而感受到了一丝危机感。接下来他耗时十年,写了一本《日本国志》。汇总了他能够掌握的日本,地理、经济、政治、军事等方面的详细情况。
可是当他把这本书,递交给洋务派领袖李鸿章和张之洞后,竟然都受到了冷遇。而且国内也没有一家书局,愿意为其刊印。原来清政府首任驻英国公使郭嵩焘,写了一本《使西纪程》。直言不讳的介绍了西方在制度等方面,已经远远优于清王朝。此书一出引发朝野哗然,官绅几乎众口一词的痛骂郭嵩焘是卖国贼。发生了这样的风波,李鸿章等人自然不敢帮黄遵宪出书。这样在甲午战争之前,清政府官员能掌握的有用信息,仅仅是日本海军军力在快速增强。可李鸿章请求拨款购买新战舰的奏折,每次都被轻视日本的慈禧太后驳回。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在甲午战争爆发后,从光绪皇帝到朝中重臣皆认为日本不堪一击。唯独了解实际情况的李鸿章,一味主张和谈消极避战了。
清政府艰难接受电报,却让日本人有机可乘
清政府不但闭目塞听又毫无保密意识,让日本人提前了解到了中国的虚实。还被日本人掌握了外交电报密码,导致战争最终走向失败。1835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电报,并于1837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电报线。1871年西方公司开始把电报引入中国,却遭到迂腐的清政府官员的抵制。哪知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一个多月后,李鸿章才从英国驻华公使口中得知此事。受此事刺激,1877年李鸿章在自己的衙门到天津机器局之间修筑了16公里长的电报线,标志着中国有了官方的电报通信业务。
1881年在得到慈禧太后批准后,李鸿章和两江总督刘坤一共同主持修筑了长3075公里的津沪电报线。但清王朝中枢直到1884年,镇南关大捷的信息通过电报传到天津后。才同意将电报线从天津拉到北京,并在紫禁城内设置专门的电报部门。
可接下来清王朝相关部门,又在电报密码本上开始昏招迭出。当时西方国家通信电码,通常是用3位阿拉伯数字代表一个词汇。当电报引入中国后,1881年清王朝电报总局两位专家,根据当时中国汉字的特点。发明了由4位阿拉伯数字,代替一个汉字的中国第一套电码。之后这套电码迅速成为了清王朝的标准通信电码,后来无线电台也使用这一套电码。但这样人所共知的电码,让任何人都可以破译每一封电报。于是1888年李鸿章指示下属,编制了中国第一个电报密码本。其原理是根据一套规则,预先给需要发送的词汇设置一套,不同于明码电报的数字代码。这样收到电报的一方也必须按照这个密码本,才能还原出真正需要表达的电报。
然而无孔不入的日本间谍,也很快意识到掌握清政府电报密码的重要意义。那些渗透进各地方电报局的日本间谍,开始偷偷抄写相关电码。进而让日本情报机关,掌握了当时中国4字电码的普遍规律。1886年北洋舰队访问长崎时,水兵上岸与日本人爆发冲突,进而引发了外交事件。在此期间清政府与驻日本公使馆多次进行电报交流,从而让日本人第一次截获了清政府外交电报。尽管已经采用了密码发报,但以吴大五郎为代表的一批日本人。开始运用已经掌握的中国4字电码,尝试破译清政府的电报密码。而昏聩的清政府官员竟然认为,只要密码本不丢失。哪怕别人截获了无线电报,也永远不可能破译。故而没有定期更新密码本,终于酿成了惊天惨败。
电报密码被日本人破解,甲午惨败教训未能吸取
1891年北洋水师再次访问日本,军官们发现日本海军实力已经很强大。也就在这一年,清政府驻日公使馆,发生了日本雇员盗取密码本事件。两件事合在一起,让李鸿章察觉到了日本有对华侵略的野心,马上命令更换电报密码本。可李鸿章也没有意识到,日本人已经在破译中方密码方面取得了不小进展。没有吩咐驻日公使馆人员,改变发送电报的习惯加强保密。
1894年6月22日,日本外相陆奥宗光,约见了清政府驻日公使汪凤藻。他递交给汪凤藻一份非常长的国书,要求清军立即撤出朝鲜,否则两国“绝交”。汪凤藻回到公使馆后认为事态严重,马上命人将其翻译成电文,并于第二天向国内发送。可他们根本没有想到,日本人早就实时监听清政府公使馆电台的收发情况。在中方人员发报的同时,日本人也将电文一字不差的截获下来。当电信课长佐藤爱麿,拿这一份电文和国书原文进行对照后。兴高采烈地宣布:“我终于破译出来了”。就这样日本人经过多年的努力,终于在甲午战争正式打响之前,完全掌握了清政府的通信密码。
密码外泄造成的后果是惊人的。日本人通过截获中国驻日公使馆所收的电报,就能推测出清政府下一步可能的军事行动。再结合其潜伏在旅顺和威海卫的间谍,通过各种途径传回的情报,完全掌握了清朝海陆军的动向。这才有了1894年7月25日,“济远”舰与“广乙”舰护送“高升”号运兵船,遭到日本3艘巡洋舰突然袭击的“高升”号事件。当中日开战之后,北洋水师主力护送运兵船前往大东沟的信息也被泄露,引发了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大海战。
同时在朝的日军,也通过国内提供的密码本。破解了清军前线将领与后方的电报通信,进而导致清军在朝鲜大败。日军尾随清军攻入中国境内,并直捣北洋水师驻地旅顺。到了1895年1月,日军又根据当年关文炳掌握的情报。发动荣成湾登陆,最终将北洋水师消灭在威海卫军港内。急剧恶化的战局,让清王朝内主和派日渐上风。日本人又通过截获中国驻日公使馆的电报,清楚了清王朝已经无力再战急于求和,故而提出了极为苛刻的停战条件。
当李鸿章被迫前往马关,同日本外相伊藤博文进行谈判时,其与国内来往电文照样被日方截获,从而掌握了清政府的谈判底线。这也是伊藤博文敢于狮子大开口,向中国索赔3亿两白银的底气所在。只是后来发生了李鸿章遇刺事件,日方才被迫将赔款金额降低至2亿两白银。最让人悲哀的是直到清王朝灭亡,李鸿章等人都没有意识到,情报泄露是导致其在甲午惨败的重要原因。而几十年后的全面抗战时期,日军也是利用其间谍在中国几十年窃取的情报。才在战争初期轻易攻占了中国众多大城市,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。
发布于:山西省